农产品进景区工作方案_景区农产品打造情况
1.如何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农庄呢?
2.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3.甘肃乡村旅游:走出深闺 风景独好
4.如何确定旅游景区的开发类型
环丹江口库区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万义早
环丹江口库区的“农业、 旅游 、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就是用互联网+,依托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平台,通过新农人、众筹农业、农夫市集、文化体验、文创产业、艺术基地、乡村 旅游 、精品民宿、 健康 养老、运动拓展、科普学习、生态食品、善心扶助等形式,发展基于乡村的“农旅文一体化”产业,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双向互动与利益共赢的目标。
环丹江口库区 历史 底蕴深厚,物产丰富,荟萃,具备“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元素。但是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
一是乡村 旅游 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投入薄弱,特别是 旅游 景点的道路、通讯、厕所、卫生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专用公交车、住宿、餐饮店等少且不规范,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缺失。
二是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绝大多数乡村 旅游 特色化、差异化和深度化开发不够,品质不高,与农林牧水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形成的产业体系,难以满足 旅游 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 旅游 需求。
三是对农业 旅游 发展引导不足。各个 旅游 开发项目是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整体凝聚效应不强,散、乱、杂现象明显,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 旅游 产品。
四是用地矛盾制约农业 旅游 发展。目前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返乡创业的人士,由于受建设用地指标和南水北调等审批政策的严格限制,投资积极性不高,用地指标和建设规模成为当前农业 旅游 的最大制约因素。
五是经营管理和服务不规范。除农家乐 旅游 产品较为成熟外,其他如农业 旅游 示范点、森林公园等在宣传、设计、包装、营销等方面差距较大,许多仍处于低层次经营水平,没有统一的标准可遵循,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培训,管理较为粗放。
六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农业 旅游 企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开拓远距离客源市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能力,宣传营销推介力度不够,很难形成整体品牌效应。在的转化、提升和开发上,没有走到前列、实现更大效益化。如,环库沿线的蜜橘、茶叶、中药材有独特优势,但知名度不高,其他农产品的转化更不够。
七是思想观念滞后,文化创意不够。文化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且分散,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动漫、 游戏 等创意设计类文化高端企业少之又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文化 旅游 产品开发,还停留在低层次,缺乏文创精品,潜力大有可挖。
八是各自为战,关联带动不够。武当山虽然在国内乃至世界知名度不断提升,但其“龙头”作用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带动“民宿、山水、康养、特色小镇”成为闪光的景点、实现以武当文化为龙头的融合发展还大有文章。
为此,建议如下:
1、做好规划编制、确保高效推进。
做好环丹江口库区农旅文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全域发展布局,编制《环丹江口库区全域 旅游 发展规划》《环丹江口库区康养 旅游 度区总体规划》等规划,要彰显环库规划特色、突出乡村功能;要结合环库沿线的自然禀赋、人文 历史 、区位特点;要深挖乡土文化、丰富“乡土、乡情、乡愁、乡韵”的内涵。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特点,优化功能布局。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 社会 、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充分考虑人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明确依托武当道茶、武当蜜橘、丹江口翘嘴鲌、蔬菜、核桃、食用菌、中药材、小水果等农业特色产业和环库沿线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 旅游 ,形成以武当山为核心,全域发展、四面开花的全域 旅游 新格局。要充分发挥规划对环库沿线建设的引领作用,坚持无规划不建设,建设必须按规划,要防止环库沿线景观“城市化”、建筑“西洋化”;更要避免千村一面,把城市城镇微缩化复制到乡村。从而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产业美”到“环境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转变。
强化理念引领,推动模式创新。
一要注重文化撬动。将提升产业文化内涵贯穿文化、农业、 旅游 的项目策划创意、景区规划建设、产业运营管理等环节,切实体现环库沿线文化元素,切实体现生态文明、 科技 创新、人文关怀。
二是要注重农业联动。加大休闲农业整合力度,注重休闲观光、参与体验,培育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
三是要注重 旅游 推动。充分发挥 旅游 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催生和集成作用,以 旅游 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大力推进“ 旅游 +文化”“ 旅游 +农业”,为文化和农业产业领域发展插上“ 旅游 ”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
3、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障能力。
一是实施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窄路面加宽工程、绿化、美化工程。环库沿线在10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一项全域惠民工程,不断 探索 “农村公路+”模式,在打造“四好农村路”生态经济带、乡村 旅游 带、农村电商带的同时,积极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重点建设一批乡村产业路、 旅游 路、生态路、文化路。
通过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提升公路沿线的颜值,为过往车辆和行人提供了绝佳的感官体验,形成环库独特的风景线。在两旁鲜花绿植的点缀下,形成“一路一风景,一花一特色”的景观,绘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带给人们一种“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愉悦感受。实现“一路美”到“全域美”,“交通线”到“致富线”的美丽蜕变。经过努力实现环丹江口库区100%以上的组道硬化,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全面提档提升,安保、停车区、厕所、指示牌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是完善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环库沿线灌溉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沿线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整体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到2023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治理和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三是通过大力开展环丹江口库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文化扶贫建设,沿线乡乡要建好文化室,村村建设图书室和广播室,配备电脑、投影、相机等设施设备,提升乡村的公共服务能力。
4、实施全域 旅游 、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环库各县市高度重视文化和 旅游 发展,依托一湖秀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全域 旅游 发展之路,提出“ 旅游 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现了建设“重要窗口”的担当和作为。环库各县市要拉高标杆再前进、加足马力再出发,在全域 旅游 、文旅融合、数字 旅游 、创新发展、运营环境5个方面走在前列,推动环库沿线 旅游 更进一步、更快一步,释放更多发展红利。环库各县市要坚定不移走 旅游 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放大生态供给与 健康 需求、区位改善与一体发展、产业积累与宏观机遇的共振效应,推动环库 旅游 加快高质量发展、展现更迷人风。
环库各县市
一要坚持“ 旅游 兴,则地方兴”,把 旅游 转型升级作为环库各县市产业提升的龙头工程,着力打造环库 旅游 优越生态、优良产品、优质服务、优秀管理,全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二要坚持“丹江口水库(湖)是风景,也是背景”,充分发挥丹江口水库(湖)绝版风景价值,构建形成休闲度、运动体验、康体 养生 、研学旅行、赛事赛会为特色的全域 旅游 新格局,推动环库各县市从 旅游 大市场向消费新中心跃升,全力形成新型产品矩阵;
三要坚持“ 旅游 是主体,更是载体”,充分发挥 旅游 带动作用,大力拓展 旅游 新业态,实现“1+1>2”聚合效应,推进农文旅康体等融合发展,全力打造“ 旅游 +”模式;
四要坚持“跳出景区,打造景区”,把整个库区作为景区打造,推动景与城、景与村、景与人相融发展,打造“一库(湖)、四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郧阳区、郧西县)、N版块”全域 旅游 空间布局,全力实施全域景区建设;
五要坚持“整体智治,改革创新”,寻找突破口,加紧建设现代 旅游 治理体系,全力激发 旅游 发展新动力;
六要坚持“系统谋划,综合集成”,准确把握 旅游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综合高效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等,全力强化 旅游 发展新保障。
环库游,是 历史 游、生态游、 美食 游、文化游。一座仙山、一湖秀水、一座车城,承载 历史 、联结当代、亦美在当下。
5、加强政策支撑、发展培育产业。
产业振兴是环库振兴发展的关键
一是要制定特色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通过抓点示范,引导业主和农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蜜橘、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二是要引进和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基本保证一个产业有一个加工龙头企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三是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和自然灾害损失问题。
四是要对现有农业观光投资项目进行包装,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的支撑。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以扶持,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项目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支持,在税费收取标准方面尽量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五是要创新农村新业态,通过发展民宿、餐饮休闲、 健康 服务、文旅产业、乡村电子商务等,形成新的职业形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聚集人气,让环库沿线农村成为拥有土地的“原住民”、拥有户籍进城后返乡的二代农民以及农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创新创效的“情怀乡民”、以 养生 养老为目的“回归乡民”的汇集地。
培育优秀文化、培养优秀人才。
农旅文一体化发展需要搭建一批物理平台和线上平台来推动。要积极举办好武当武术节、七夕文化节、 旅游 产业发展大会、原生态文化 旅游 节、郧阳龙舟赛会等具有环库地域特色的重要节会活动,争取举办有机农业大会、休闲博览会等活动,以大平台、大活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要深化与外地在农业、 旅游 、文化、资本和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推进与环库周边市县合作,共同打造区域 旅游 联盟,争取建设一批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对外交流新平台。
探索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振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等文化振兴行动,整体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大力实施乡镇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让文化广场、文化大院遍布乡间。组织对基层乡村文化人才等进行广场舞、广播操、文艺作品创作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培训,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开发和利用好 历史 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民俗文化;同时,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打造乡土的、 健康 的、休闲的、 历史 的乡村,使环库沿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在风貌塑造上要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要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要留住乡村的“人”,实现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 历史 质感,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要素,促进农旅文深度融合发展。
要健全人才配套政策,制定大农业、大文化、大 旅游 人才培养、引进,加快完善“农旅文”一体化人才培养、进修、引进、使用、交换、奖励机制,构建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7、做好金融运作、保障农民利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
鼓励 社会 资本投入。优化环库沿线市场环境,鼓励各类 社会 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对 社会 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 旅游 、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对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 社会 资本全面开放。
(作者:市政协专职常委、一级调研员)
2021年8月30
如何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农庄呢?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场和度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生态农业示范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2、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4、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利用农业的新兴科普类型。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永记生态园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大岭镇,于19年由香港永记食品集团独家投资兴建,投资额超过千万美元,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惠州重点旅游项目之一。于2004年1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试业,通过引进各种外国先进的高科技农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农业﹑环保农业﹑园林农业﹑观赏农业,全国首屈一指。各式各样的外国品种蔬果直销海外,其农业不断走向国际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元化,成为中国农业的模范先锋,让人耳目一新!
永记生态园是惠州唯一一所集教学、会议、旅游、休闲、度、、服务于一身的现代化生态农庄。通过引进外国高科技农业技术,并按照自然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进一步拓展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功能,完完全全是国际级的生态示范。
永记生态园用高科技种植各式各样国内罕见的外国绿色蔬菜,产品销往海外各地。于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家成功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蔬菜种植企业; 2001年省环保局授于“广东省生态示范园”称号; 2003年获颁为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还是惠东县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基地,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外实习基地,惠州农业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惠州旅游的校外实习基地。永记生态园所有景观设施项目用澳大利亚直接进口的开放式建筑设计,具有浓厚的外国风情,让您有如置身海外环境当中。其中重点设施包括全天候多功能式的会议中心,在5星级的环境,享受户外优美的天然景色,绝对能带来新一代生态旅游的新体验。
永记生态园环境质量高,自然风光优美,全园均按国家级风景区的标准建造,突出欧式农庄特色,在青山碧水中,各种配套设施先进完善,是尽享休闲和美食的最佳场所。 高科技温室种植教育区: 数十座大型温室,先进的自动调控装置及无土栽培系统,培植全球各种无公害蔬菜,色彩缤纷,仿如置身外国农庄。
外国蔬菜种植培育区: 过百种外国名优蔬菜,展现海外高科技农业文化,必让您叹为观止。
会议中心: 全天候多功能用途,式装修设计,可以同时享受室内户外高雅休闲的景致,给您带来生态旅游的新体会。
百花香薰园: 缤纷的香草及各种名贵鲜花打造一片花的海洋,是您拍下最动人时刻的最好选择。
绿色礼品店: 亲身感受摘外国鲜果蔬菜的乐趣,选购世界特色水果,琳琅满目的西式礼品及薰衣草制品必让你喜出望外。
绿色自耕地: 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学习耕种知识的同时,让您和您的孩子感受耕种及收获的乐趣。
野火乐园: 让你享受西式健康烧烤美食餐,感受外国烧烤风情。
时代广场:欧陆风格的设计,浓郁的西方文化艺术氛围,让您陶醉于浪漫的欧陆风情之中。
观光车,情侣单车:敞开式精美观光车,浪漫情侣单车,适合不同人士的需求,带您尽览欧式的田园风光,休闲自在。
风筝乐园: 蓝天、白云、草地、风筝与您的身影,营造一个欢乐天地。
潜能训练区: 让您发挥无限潜能、进行力与汗、智能与活力的较量,体验潜能活动的刺激与乐趣。
高尔夫球场: 让您一展身心,锻炼球技,更设有迷你高尔夫球场,其乐无穷。
露天茶座: 西式浪漫露天茶座让你“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捉鱼乐: 池塘边,小树旁,让您在浮光掠影中擦亮捉泥鳅的童年时光。
直升机停机坪: 设有国际级直升机停机坪,配合高级商务及观光度人士需要。
生态餐厅: 全天候,全方位的三维绿色生态空间,无论举行宴会或是团体用餐,实现真实拥抱自然生态的感受。
香莓园:芳香馥郁,令人沉醉于收获的喜悦。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农庄,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农业产业为基础
农庄应在规划设计上,把园区功能和休闲功能统筹考虑;在产业支撑上,以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引导产业,其他相关产业如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为支撑,形成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园区休闲农业产业集合;在业态分布上,既要满足园区经营的需求,又要重点考虑城市消费者需要;在氛围营造上,要按照景区的标准进行打造,避免城市化,凸显乡野气息、田园氛围和主题特色。
2. 以休闲农业和土地为条件
对于休闲农业,农庄要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念来审视,如何转化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其核心指向。土地,可大可小,它决定了未来的规模,影响着农庄休闲农业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配比结构。
3. 以乡村休闲度功能为主导
基于农庄休闲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的构架,乡村休闲度是主导功能,农庄产业发展需要融合田园观光、生态休闲、农业体验、运动休闲、会议会展等多种旅游功能与一体。
4. 以休闲农业产业链打造为核心
目前农庄发展休闲农业产业链要把农业发展与旅游休闲相结合,集“吃、住、行、游、购、娱、体、养、悟”于一体,带动农产品业、农副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是农庄持展,赢利的核心板块。
5. 以休闲农业业态为特色
农庄休闲农业业态多种多样,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体养悟等多个方面,充满乡村味道,极具特色,是农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6. 以休闲农业地产为支点
休闲农业地产,既包括乡村度酒店地产、养老地产、休闲住宅地产三大核心类别,也包括其他特色主题地产如创意地产,这是休闲农庄赢利的重要板块。
7. 以一流的配套设施为保证
休闲农庄拥有一流的配套设施能够提高城市游客的满意度、增强产品竞争力、改善乡村休闲旅游氛围、提高园区生活幸福感,有了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营,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甘肃乡村旅游:走出深闺 风景独好
精选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导语:看久了城市的喧嚣和繁荣,不如回归乡村的宁静与悠闲惬意。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旅游项目。下面是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篇一、精选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和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和进行休闲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和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一、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和森林,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9.8%,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看:休闲旅游的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客家农家小院,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客家朋友。这些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我们赣州地区除了拥有具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着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条件并不理想;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相对于那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县的范例,我们缺少的是市场的宣传力度,本地缺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公司,我们也缺少与外地知名旅游公司的相互合作。
二、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工作业绩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并发展成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为此,1999年,县委、县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构想,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支柱产业来抓,变优势为经济优势。当年建设了旅游商贸城,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成立首家旅行社-五指峰旅行社;引进外商开发力源山庄;举办了秋之韵旅游周活动;编制完成五指峰、陡水湖、仙人湖详细控制性规划。2002年成立了陡水湖景区船运公司;引进新余、千岛湖的客商在陡水湖开发民俗风情苑、鬼城等旅游项目。2003、2004年五指峰、陡水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期间,县委、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2005年引进深圳安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旅游产业,县委、县提出:依托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建设带动梯度开发。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有带动性的项目建设。2006年县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开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生态旅游论坛。2007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同时又喜获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两项大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石艺之乡,成功举办首届陡水湖金秋赏枫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县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度村一期项目建成并开业,陡水湖景区旅游专线建成并通车。骄人的工作业绩昭示着的旅游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发展目标及定
未来将发展成赣州新区,是赣州主城文化旅游休闲度中心,可按照魅力乡村,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总体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乡镇:梅水乡;利用我县两茶一苗(犹石嶂万亩茶叶基地、合溪万亩油茶基地)特色种植优势,洁净水质的水产养殖优势,充分挖掘美食、民俗,并在沿高速出口,县城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建设开办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主要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区:梅水乡洋田葡萄基地和农博园;梅水园村生态茶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社溪镇沙塅桂花苗木园。将我县建设成为赣州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泛乡村旅游区域,成为我省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2.乡村旅游点(村)建设措施
(一)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对于新获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旅馆、饭馆,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倡在乡村旅游点进行公务接待。
积极鼓励单位在乡村旅游点或农家乐进行公务接待,县属各单位、各乡镇的公务接待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在乡村旅游点。
(三)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对农家乐办理证照等方面政策性收费要依法依规给予减免,对新开办的农家乐2年内除上级明文规定的税费以外,地方实际所得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进行奖励。凡新开办的农家乐必须符合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报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四)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五)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县财政给予一定办公经费补助。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应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协会会长,经民主选举可以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担任。乡村旅游协会的设立,应报当地乡镇同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依法登记,并纳入县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农家乐经营业主、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三户联保惠农,主要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房屋装修、环境美化、果园开发等乡村旅游点开发。每年整合上级相关贴息资金安排50万元,用于扶持个体业主或外来客商从事乡村旅游资金开发的需要。
(七)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由县人民组织规划策划,规划策划经费由县财政安排。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须执行规划策划的相关内容,县旅游局负责规划策划内容监督落实。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是我县已经确立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这十二字方针精确地把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三个纬度。要真正实现旅游兴县,只有将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打造,才能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旅游兴县的目标。崭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旅游业定将取得更好的业绩!衷心希望全县30万儿女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在我县领导的带领下,向即将到来的2016交出一份满意的新年答卷!
篇二、精选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20xx年x月xx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乡有些村民的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结语
经过我们系统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有其成功的可借鉴之处。乡村旅游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决 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探索。
马桥乡乡村旅游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城市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广大农村则山清,水秀,天蓝,空气清新对广大的城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即可以释放压力,尽情放松,有能来到天然氧吧,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必将呈现燎原之势,蓬勃地发展起来。
;如何确定旅游景区的开发类型
原标题:国际范 甘肃味 乡土情乡村 旅游 :走出深闺 风景独好
庆阳药王洞 养生 小镇 资料
甘南尕秀村 资料
小桥流水近人家,白墙青瓦衬红檐,一座座新农村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居民、游客你来我往,拍照、购物、吃农家饭,游客亲身体验了人在画中游、情随景中生……如今,陇南长坝县福坝村、甘南扎尕那村、平凉凤凰村、天水孙集村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康养休闲度胜地。
甘肃如意游,体验在乡村。甘肃70%的文化 旅游 集中在乡村,广大农村地域广阔、生态美好、民风淳朴,原始文旅保留完整,传统文化遗存保护完好。如何唤醒乡村沉睡的美丽,递给农民致富的“金钥匙”?甘肃文旅为此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目前已形成具有田园牧歌底色、民营民富特色、人间烟火气色的乡村 旅游 景象。
甘肃乡村 旅游 绿色经济新引擎
近年来,甘肃文旅在中央和省上的支持下投入10多亿元,成功打造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32个、打造省级乡村 旅游 示范村310个、田园综合体10个,涌现出了兰州市榆中县李家庄村、陇南康县花桥村、平凉西沟村、临夏州折桥村等一批不同类型的特色 旅游 专业村,目前10个“样板村”、30个重点村正在加快建设,以此示范带动全省有生态人文优势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业。“国际范、甘肃味、乡土情”的甘肃乡村 旅游 已走出深闺,成为甘肃省绿色经济的新型引擎。
甘肃文旅将乡村 旅游 作为全省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打造文化制高点的重要载体,按照建设西部知名特色乡村 旅游 目的地的发展定位,积极推动乡村 旅游 走出去。去年,携手“一带一路”7个重要节点省份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创建“一带一路”中国西部美丽乡村精品线(带),推出60多条乡村 旅游 精品线路。今年,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开展“陇上花开·乡约甘肃”乡村游推介,率先复苏乡村 旅游 。在与西部9省区合作开展“环西部火车游” 旅游 专列跨省推广营销活动,在全国 旅游 业界首次以火车游的形式联通“陆丝”“海丝”,打造“陆上邮轮”品牌,促进了西部省份乡村 旅游 南北互通、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送,大大提升了乡村 旅游 的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
据统计,今年5月,全省乡村 旅游 迎来省内游“小爆发”,7月中旬跨省游重启后,来甘游客涨幅超过280%,位列全国第一。截至今年10月8日,全省乡村 旅游 累计接待游客5917.9万人次、实现收入175.17亿元,其中国庆长期间接待730.7万人次、实现收入21.6亿元,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6.05%和95.3%。
在全国树立“美丽战胜贫困”生动样板
“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大力挖掘丰富厚重的文化 旅游 ,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努力把乡村 旅游 产业打造成甘肃 旅游 的靓丽名片,真正把 旅游 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甘肃省唐仁健为甘肃 旅游 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乡村 旅游 与全域无垃圾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脱贫及农村水电路配套结合,打造乡村 旅游 升级版。按照“高起点、特色化、可落地”原则,对农家客栈、餐饮、 、摘观光等所有乡村 旅游 项目统一规划设计,注重差异化风格,打造一批不同类型的 旅游 综合体。
同时,实施乡村 旅游 后备箱工程,支持在临近的 旅游 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发布一批农产品推荐名录,命名一批乡村 旅游 后备箱工程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 旅游 电商万村千店行动,实施 旅游 商品“线上线下”立体营销,做大做强乡村 旅游 品牌。
突出乡村“四气”特点,促进 旅游 与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景区辐射型、城郊休闲型、通道依托型、农业观光型、农事体验型、古村落再现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 旅游 模式,在全省集中打造268个特色鲜明、真正具有带动作用的乡村 旅游 示范村。
目前,全省先后投入文旅扶贫专项资金8.6亿元,为万户、417万贫困人口发放精准扶贫400亿元,建成一大批产业园区、农家乐和乡村民宿,真正让田园变成景区,让农舍变成宾馆,让农产品变成 旅游 商品,让农事活动变成体验产品,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据统计,近五年全省乡村 旅游 游客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5%以上,乡村 旅游 带动脱贫人数占到全省总脱贫人数的20%以上,全省已有55.46万贫困人口依靠乡村 旅游 实现了稳定脱贫,在全国树立了“美丽战胜贫困”的生动样板。
“乡村 旅游 已占据全省文化 旅游 市场的半壁江山,为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品牌和成功案例,已成为甘肃 旅游 新名片、 旅游 扶贫新标杆。”甘肃省文化和 旅游 厅厅长陈卫中如是说。
加快“视觉消费”向“内容消费”转变
《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 旅游 业发展规划》出台在即,全省文旅系统将依托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特色和市场需求,以全域 旅游 的要求把乡村 旅游 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点”上持续打造景区带动型、城镇依托型、廊道布点型、生态康养型、民俗体验型、农业观光型等类型的 旅游 示范村和专业村,打造4A级以上乡村 旅游 景区景点;在“线”上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通达通畅,持续优化60条精品乡村 旅游 线路,对接全省公路、铁路、航空网络,融入周边经典 旅游 大环线、小环线;在“面”上全面构建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以陇东南为主的山水田园康养度体验区、以甘南临夏为主的民族风情体验区等四大乡村 旅游 板块。
1 、旅游景区开发类型
从开发内容方面可以将共生商业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物主导型共生和文化主导型共生。
(1)生物主导型
生物主导型就是以动植物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开发的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使用价值开发就是直接将生物开发成农副产品、轻工业用品。使用价值包括农产品和加工品两种类型:农产品就是根据当地生物的构成情况,开发特色优势,形成地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就是以地区特有的动植物作为原料,通过加工而开发出衍生品。
生物主导开发模式
服务价值是将生物所具有的无形价值开发成旅游产品,这种无形价值是通过人们感受而获得的、无法直接使用的价值,如旅游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服务价值涉及第三产业并能带动其他经济活动,主要可以开发涉及精神享受、文化知识等领域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需要消费者直接前往景区进行消费,因而又会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的发展,以此形成拉动效应。
生物主导型开发是以生物的开发为主,文化的开发为辅。在生物开发中融入文化内容,特别是在开发生物的服务价值时应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如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突出特殊的生物环境造就的特殊文化环境,将生物环境与文化环境相融,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生物主导开发不仅应体现生物的价值,还应进一步将生物与文化相结合来延伸其价值,提高生物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都能被直接开发,并非所有都应该被开发。如某些保护动物无法人工饲养,那么其直接的食用价值就难以开发。同样,那些脆弱的珍稀植物,开发其观赏的服务价值则会导致对其的破坏,也只能进行完全的保护。能否被开发、应用何种方式来开发,都应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开发流程来确定。
(2)文化主导型
文化主导型就是以文化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开发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物质形态开发就是开发成有形载体的产品,包括根据当地特有的文化(如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开发出的可以使用或欣赏的旅游商品,以及由文化而衍生的其他旅游商品。物质形态最终的产品形态包括消费品和文化品。前者是通过开发吃、穿、用、等方面的使用价值而形成饮食产品、穿着用品、生活用品、工艺品;后者是根据现有文化而提炼出的图书、音像、电脑游戏等文化制品。非物质形态是针对各种仪式活动、各种文化场景,将其开发成通过参与而获得的旅游体验产品,如当地的民风、民俗、语言等文化,而这些产品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消费。
文化主导型开发模式
文化的主导型开发是以文化的开发为主要方面,以当地特有的生物为依托所进行的开发。如饮食产品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食材的当地特色。因此,文化的主导型开发不仅不能丢弃生物,还要依赖于生物,否则会失去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文化的开发也会带来其他衍生的经济活动,非物质形态的产品都需要消费者直接来景区进行消费,必然衍生出生活、交通等方面的需求。
文化的开发中应注意创新,不仅要用传统的方式来展示文化,还应用现代的方式演绎文化,包括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现代的展示手段来演绎。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文化传说以声光电的方式进行场景化展示,可以用电子媒体的方式来进行电子化展示。同时,在方式的选择上不应低俗化和庸俗化,盲目地掺杂现代技术,反而大大降低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因此,根据各类文化的特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展示手段。
2 、保护方式
共生商业模式的保护方式也分为两种:第一,投入资金进行保护。通过建立一套制度或形成一些协议,允许开发这些的主体(景区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将这些资金用于的保护。第二,运营项目进行保护。这些项目可以是非盈利项目,也可以是包括盈利与保护双重目的的项目,但不能是以盈利为单一目的项目。非盈利项目,如投入资金用于退耕还林,投入资金用于修葺传统建筑。盈利与保护双重目的的项目,如建设民间艺术学校,通过学校来培养传统手工艺传人,而学生们的作品又可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这样既有收入又传承了文化。
共生商业模式的实施是将开发类型与保护方式相结合,通过开发来实现的使用价值,通过保护来实现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类型与保护方式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也不存在固定的搭配。总体而言,根植于景区所在地的实际发展是开发类型与保护方式选择的基础。其中,开发类型的选择应依据景区类型的丰富程度而确定开发导向,保护方式的选择应依据景区所处社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景区的资金实力以及是否引入外部组织等多种因素。
3 、 总结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类,充分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共生商业模式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该模式的共生体现在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开发与保护的共生,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融合生物与文化来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在于通过保护来实现生物与文化的永续利用。生物或文化的富集程度与可开发程度是选择生物主导型开发和文化主导型开发的主要因素,成立组织和运营项目是商业模式运行的重要载体。